钢琴基础课是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全体学生的必修课,是键盘教研室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。课程融合了音乐知识性、技能性和钢琴艺术的实用性,为学习声乐、器乐、钢琴伴奏及合奏等音乐专业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同时,课程以培养学生钢琴演奏基础能力为核心,注重提升声乐、器乐方向学生与钢琴伴奏的协同合作及音乐表达能力,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认知与艺术审美。钢琴基础的教学注重实用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原则,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,适应面广,综合实践能力强,且在合奏、钢琴伴奏、室内乐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,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,开拓学生的音乐才能具有重要作用。
为了提高教学研究水平,2025年4月10日音乐学院键盘教研室进行了一次钢琴基础课程的教研活动。参加教研活动的有11位教师,参加教学展示的有姬永利(副教授)、曲怡(副教授)、张帆(副教授)、刘慧媛(副教授)、辛永姝(讲师)五位教师。
一、教学交流
五位教师以本学期任一教学内容为例,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,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讲授与实操相联系的教学思路。
刘慧媛副教授的案例为:中国钢琴作品《送别》。以作者介绍、音乐分析、弹奏要点、课堂小结四部分为框架,边讲边示范,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中国钢琴音乐刚起步时的音乐风貌。巧妙地融合了民族自豪感的思政内容。

姬永利副教授的案例围绕中国钢琴作品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展开,教学以深情演唱全曲为引子,涵盖歌曲创作背景与音乐情感的挖掘、音乐性的深度分析以及演奏要点的详尽剖析三大环节。特别是对演奏要点的分析,细致入微且全面覆盖。此外,还巧妙融入疫情期间的事迹,使爱党的教育更加鲜明突出,引人深思。

曲怡副教授的案例聚焦于英国民歌《蓝铃花》,教学过程从复习音阶琶音这一基础环节入手,强调了基本弹奏练习对于提升技艺的重要性。整个教学流程涵盖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的介绍、调式与音乐设计的探讨以及弹奏技术与要点的全面分析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对弹奏技术的讲解极为详尽,从双手分解动作的精准把握到默契配合,再到踏板使用方式的巧妙运用,均逐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。

张帆副教授的案例为:克列门蒂C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。教学过程包括作曲家生平、音乐风格、演奏技术分析三部分。在演奏分析里对时值与音乐特色的关系讲解细致到位。

辛永姝讲师的案例为:中国作品《瑶族长鼓舞》。教学过程首先 从手指技能训练引入。包括作品介绍、作品分析、弹奏要点三部分。其中对瑶族长鼓的介绍详细具体,并展示了多种表演的录像视频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形象。

教学研讨
课堂展示后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。教师们普遍认为,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了显著的教学成果,还揭示了若干问题,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(一)成功经验
1. 教学内容量体定制:学生的分组是以专业方向为依据,分为声乐组和器乐组。课程大纲的编写更贴合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。例如:声乐组的课程内容,更多地选用简单的声乐曲,课堂内容从唱到熟悉钢琴键盘,更适合学生的活学活用。
2. 团队协作良好:教师之间相互配合,共同探讨教学问题,分享教学经验,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。计划引入更多优秀作品和教学素材,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。
3. 学生参与度高:学生们积极参与课程活动,认真完成作业,展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,且在钢琴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更多教学设备服务于自身学习,专业知识融合能力也显著提升。
(二)改进方向
1. 关注个体差异:在曲目选择上,需更好地平衡难度梯度,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。为进度滞后学生定制个性化辅导计划,强化一对一指导,助力其追赶教学进度。
2.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,积极筹措资源,优化教学设施与教材,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。
3. 完善考核体系,采用多元评价方式,综合考量学生日常表现、实践能力及考试成绩,确保评价全面准确。
4.转变教学理念,由“教为中心”转为“学为中心”,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,如通过提问、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其主动思考。
通过教研室活动的开展,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。在课程改革研讨中,针对新专业课程体系,共同优化教学大纲,融入前沿知识与实践案例。教学方法交流,分享项目式、小组合作学习法,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。通过集体备课,细化教学环节,统一教学重难点。期间,青年教师得到资深教师指导,教学能力显著进步。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,增强了团队凝聚力。后续,教研室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探索创新教学模式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。
键盘教研室
2025-4-10